
华野出过很多名将,陈毅、粟裕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华野默默做后勤工作的刘瑞龙,是华野所有指战员都无比钦佩的后勤将领。
除了抓后勤厉害,刘瑞龙教育出来的一子三女也都是人才,二女儿刘延东更是官至国务院副总理。
刘瑞龙在淮北的日子
1939年11月,刘瑞龙受中原局委派来到皖东北,他这次过来肩上的任务很重。
“刘瑞龙同志,你去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有两点要求必须做到:首先是发展壮大我党人民武装力量,半年内要达到3万人枪以上;党组织、自卫军、农工青妇救国会要发展建立起来,建立廉洁的抗日民主政权。”
带着这个使命刘瑞龙来到皖东北,此时这里的局势非常复杂,日、汪伪、国民党都拥有较强的实力,斗争形势极为尖锐。
刘瑞龙没有贸然行动,他深入群众,详细了解当地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以洪泽湖地区为例,这里盘踞着多股湖匪,加起来多达3000余人,湖匪和日伪军队、国民党反动武装勾结起来劫掠百姓,危害甚大。
在日伪和国民党的支持下,湖匪屡次对刚建立的根据地下手造成严重影响,刘瑞龙首先要求当地区委和群众做思想工作。
“老乡们好,那些湖匪不知道自己生产整天就知道杀人抢劫,多少人家因为他们的伤害家破人亡,我们要坚决和他们做斗争,赶跑他们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根据地宣传干事的话一下子说中洪泽湖附近百姓的心坎里,他们苦匪久矣,在老百姓的支持下靠近洪泽湖的一乡一镇成立了10余人枪的精锐小队,专门负责侦查敌人动向,配合支援区队。
其他4个乡则各自成为10多人的乡队,负责保卫本乡治安和秩序。
扩充到60多人枪的区队每天巡逻在湖边,实现机动游击作战,防止湖匪上岸抢粮食。
为何加起来仅有百余人的人民武装就可以挡住3000多湖匪,因为这些湖匪虽然人多但心不齐,每位头领都有各自的小心思,而且他们的目的就是抢劫抢粮,不敢真刀真枪干。
刘瑞龙指挥下的根据地武装则不同,他们都秉持着一颗保护家乡、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敢于和敌人作殊死搏斗,所以能在根据地初创最危险的时候牢牢守住边界,使根据地建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1941年,刘瑞龙他被任命为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领导边区政府,在成立大会上刘瑞龙把粮政工作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反复强调。
“马克思可以解决一切,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饿着肚子光着膀子干革命,粮食问题不解决,别的工作就不用提了。”
从这一年开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开始逐步建立并完善粮政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根据地各级政府的粮食机构,公署设粮食处,处下有管理、运输、会计三科。
公署往下的县、区、乡、保都有各自负责粮食工作的干事或兼管干部。
正是有了这一层层循序渐进的粮食组织,为粮食工作的开展和公粮征收、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淮海战役幸好有他
1948年10月29日,刘瑞龙到华野指挥部报到后成为华野后勤司令部司令员。
刚开始刘瑞龙的后勤工作没有那么累、复杂,因为战前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解放军战士的粮食、医药补给以及伤员运输都很顺利。
可随着战役规模逐步扩大,部队推进得太快,在预先战场上设立的粮站、兵站和军医院都被甩在后面,简陋的人力运输队伍追不上战士们的铁脚掌,粮食供给也出现一些问题。
刘瑞龙果断下令紧急启用华中地区的预存粮食,再发动宣传部、各地党政干部为部队就地筹措粮食,终于顺利恢复各类物资供应。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后,杜聿明集团眼看自己就要被华野围困在徐州城,下令弃城逃跑,华野当然不肯让这块到嘴的肉飞走,总前委调集力量全力围堵突围逃窜的杜聿明集团。
前线追敌压力大,后勤的刘瑞龙也不轻松,因为频繁调动和连续作战,导致前线各部物资长期维持在危险的水平线上,再加上各部伤病员不断增加,运输和后勤保障任务十分繁重。
为了保证前线作战部队顺利推进,改变当前困难的后勤运输局势,刘瑞龙一面向华野前委和淮海战役总前委报告,希望获得物资、运力等方面的地方支持;另一方面和后勤部领导同志一起,转移到更适合指挥后勤工作的宿县符离集。
刘瑞龙首先进行调整的是兵站、粮站、转运站、医护所,分别安排向前方转移或增设,各级后勤机关和支前单位连夜组织军民抢修公路、铁路干线,在人力、牛力运输的同时,也加大汽车、火车、船运的力度。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部队因为过快的推进速度和后勤运输队伍失去联系,粮食和物资一时供应不上,吃饭都成了问题。
刘瑞龙得知后,亲自联系到萧县副县长单劲之,要求就地筹措粮草。
“老主任开口借粮了,有什么好犹豫的,共产党和解放军对我们多好,不帮他们难道帮国民党军队吗!”
战区人民得知曾经的行署主任刘瑞龙开口借粮,表现得非常踊跃,很多刚刚吃上饱饭的贫苦农民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口粮拿出来借给人民军队。
除此之外,人民群众在党政干部的带领下自发帮忙运输粮食给军队,民兵队伍也纷纷出现在各个村口、要道,站岗放哨、监视敌情。
妇女们也没歇着,她们把部队的伤病员接到家里照料,还帮忙做军鞋、缝补衣服以及制作慰问品。
短短三天时间300多万斤粮食筹措到位,大雪覆盖的道路上出现一群“热气腾腾”的人,他们推着独轮车、牵着牛车形成一道黑色运输线,雨雪天气路滑,一头拉车的牛摔断腿,旁边两三名民工二话不说拉着大车继续走。
这只是淮海战役后勤运输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整场战役下来支援前线的民工数量达到230万人之多,也难怪陈毅会说:“淮海战役能胜利,离不开人民的一辆辆小推车。”
而指挥、统筹和领导这些小推车的,就是刘瑞龙这位支前工作总负责人,可见他的能力有多强,不愧是华野的后勤名将。
为中国农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先后担任华东局农委会书记、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他深知对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且人口数量巨大的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想抓好农业生产就要重视农业知识,所以刘瑞龙阅读了许多古代和近代的农书,熟悉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
具体工作上,刘瑞龙极力反对传统的“靠天吃饭”观念,他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土地大国,各地气候都不一样,指望风调雨顺肯定是不行的,应该把丰收的基础放在有灾上,要立足有灾,要准备和各种灾害斗争。
例如田间档案制就是刘瑞龙为了精细化管理农田所提出的,他要求从耕到播,详细记载每个阶段作物生长情况,采取了哪些措施,用了多少人工、成本,有什么灾害等等,方便系统地总结经验。
改革一定会有阻力,很多老百姓都不理解政府这么折腾的原因是什么,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的田完全不用到这些。
为打破群众的旧观念,刘瑞龙利用自己多年宣传工作的经验,写出很多简单易懂又接地气的宣传口号,如:“加紧春耕,不愁吃穿”“加紧生产,改善生活”“增加生产,减轻负担”等。
动员工作想深入开展,政府带头作用少不了,刘瑞龙要求在同样土质、气候的情况下,国营农村必须在产量上比老百姓的多,这样老百姓看到实效就愿意跟着走了。
同时,刘瑞龙还特别重视利用科学技术助力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广新式农具,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等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刘瑞龙明确提出要改良旧农具、推新农具,切实整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等。
1960年,中国第一台水稻插秧机经过4年的不断试验获得初步成功,刘瑞龙非常高兴,专门写文表彰。
“水道插秧机的试验成功和普及推广,能进一步改善中国水田播作技术的落后面貌,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跃进,意义非常重大!”
子女眼中的父亲
刘瑞龙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很严厉,小到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大到道德修养、钻研学习,刘瑞龙总是要求孩子们做得尽善尽美,但他从来不大声训斥孩子,而是用特有的方式默默关心每一个孩子和亲人。
刘瑞龙的四个孩子分别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专家刘延淮、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延申和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执行会长刘延宁。
作为和父亲同样走上政途的刘延东,对父亲刘瑞龙的经历和事业更有共鸣感。
记忆最深的是1964年夏天,那年刘延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并加入共产党。
高考结束后她怀揣着喜悦之情到上海看望父母,本以为能在上海舒舒服服过暑假,没想到刘瑞龙直接把她带到郊区青浦参加“四清”工作,和当地农民一起清理账目、财务等。
刚开始刘延东还有些不理解,可面对一脸严肃的父亲她不敢有怨言,于是就在农村待了下来,每天负责为孩子或不识字的农民扫盲,帮助他们一起干农活、算账。
一个多月后,晒得黝黑的刘延东站在田地中间突然看到父亲的身影,刘瑞龙什么话都没说直接下来帮她一起做农活,做着做着刘延东开始理解父亲让她来农村的意图,是帮她把浮躁的心静下来,因为她刚到上海报喜时满脸都是要读清华大学的骄傲自满之心。
从这件事情之后刘延东做事越发沉稳,清华大学毕业后从工人慢慢成为党的领导干部,秉持父亲传授给她戒骄戒躁、一丝不苟的精神,在统战部一做就是十几年。
2013年,经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表决,刘延东和其他三位国家领导人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成为中国第4位女性副总理
在职期间刘延东非常关心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
例如2017年时刘延东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调研,进入医院后她首先去临床科室和病房,这里是和病人接触的第一线最能了解人民群众对医疗改革的需求。
调研后的座谈会上,刘延东特别强调公立医院要成为深化医改的领头羊、主战场,坚定支持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虚高的药价,病人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
中医药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和瑰宝,在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的名师座谈上,刘延东要中医药学院发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将中医大医精诚的品德和价值追求传承下去。
2018年,73岁的刘延东达到退休年龄卸任,但她的心一直和人民、中华文化站在一起,刘延东接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邀请成为该会会长。
2023年9月的山东曲阜,刘延东现身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书面致辞中刘延东提到目前世界文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抉择点,国际儒学联合会愿意携手各国有识之士,为世界不同文明搭建平台互相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一生仰望,长女眼中的刘瑞龙》吴莹
《淮海决战中的华野后勤部长刘瑞龙》史文敏
《刘延东: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